第九章
 (一) 名词解释    
1.肾小球肾炎:
解:
  是一类以肾小球损害为主的变态反应性疾病。本病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一般所指的肾炎即指原发性肾炎。其临床主要表现有蛋白尿、血尿、水肿和高血压等,晚期可引起肾功能衰竭。
2.循环免疫复合物:
解:
  肾小球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后,在血循环中结合成抗原抗体复合物,随血流入肾时,可在肾小球内沉积而引起肾小球的损伤。
3.原位免疫复合物:
解:
  肾小球中固有抗原或植入抗原引起机体产生抗体,然后游离抗体在肾小球局部即原位与上述抗原结合,形成原位免疫复合物而致病。
4. 急性肾炎综合征:
解:
  为一组临床表现,主要特点为起病急,常突然出现血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少尿、肾小球滤过率降低。
5.肾病综合征:
解:
  表现为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严重水肿、高脂血症和脂尿症。
6. 慢性肾炎综合征:
解:
  起病慢,逐渐发展为慢性肾功能不全,除有蛋白尿、血尿和高血压外,还伴有多尿、夜尿、贫血和氮质血症。
7.大红肾:
解:
  急性弥漫性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炎。肾脏的肉眼观,两肾体积增大,包膜紧张,表面光滑、充血,故称“大红肾”。
8.管型尿:
解:
  原尿中的蛋白质、红细胞等在肾小管内浓缩、凝聚形成圆柱形团块,称为管型。这些管型随尿排出后称为管型尿,常见有透明(蛋白)管型 、红细胞管型、颗粒管型等。
9. 弥漫性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解:
  简称急性肾炎,又称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炎,多与链球菌感染有关。发病机制是循环免疫复合物形成所致。其特征性的病理变化是病变呈弥漫性,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系膜细胞增生伴中性白细胞浸润。电镜下可见上皮下有“驼峰”状电子致密物沉积,免疫荧光检查为颗粒状荧光反应,沿毛细血管分布,主要为IgG和C3。肉眼观呈“大红肾”或“蚤咬肾”,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急性肾炎综合征。
10.弥漫性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
解:
  又称快速进行性肾炎,或毛细血管外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病变分布呈弥漫性,特征性病变为大量肾小球新月体形成。新月体早期是由肾球囊壁层上皮细胞增生和单核细胞浸润所形成的细胞性新月体,以后由纤维组织代替上皮细胞形成纤维性新月体,最终使肾小球纤维化,玻璃样变性。肾小球毛细血管丛常见纤维素样坏死和出血。电镜下可见基底膜局灶性断裂或缺损。临床上表现为快
11.弥漫性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解:
  又称系膜毛细血管性肾炎,主要病变为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不规则增厚呈双轨状,伴系膜细胞增生和基质增多,使肾小球呈分叶状。根据电子致密物沉积部位的不同,可将它分为I型、II型和III型。I型为免疫复合物型肾炎,电镜显示免疫复合物主要沉积于内皮下和系膜区;II较少见,电镜检查显示电子致密物沉积于基底膜中心部位;III型罕见,电镜检查显示电子致密物沉积于上皮下和内皮下。临床上多数表现为肾病综合征,部分病人可出现低补体血症,故又称低补体血症性肾小球肾炎。
12.钉突:
解:
  在弥漫性膜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变中,基底膜上皮侧伸出靴钉状突起,呈放射状排列,形如梳齿,与基底膜表面相垂直,其间为沉积之免疫复合物。钉突的出现标志着病变进入II期。
13.新月体(或环状体):
解:
  常出现在弥漫性新月体住肾小球肾炎中,由于肾小球毛细血管壁通透性明显增加,大量纤维蛋白渗出到球囊腔,刺激壁层上皮细胞明显增生,在毛细血管丛周围形成新月形或环状,故称新月体或环状体。新月体早期是由肾球囊壁层上皮细胞增生和浸润的单核细胞所组成,称细胞性新月体;后期细胞成分完全由纤维组织代替,成为纤维性新月体。
14.弥漫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
解:
  是各类肾炎终末期病变,又称为慢性肾炎。其病理特征以两侧肾脏弥漫性萎缩、硬化(肾小球纤维化和玻璃样变性)的肾单位与少量代偿肥大的肾单位交错并存,致使肾脏体积变小,表面呈颗粒状(颗粒性固缩肾)。临床表现为慢性肾炎综合征。
15.颗粒性固缩肾:
解:
  由高血压病和弥漫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引起,前者称为原发性颗粒性固缩肾。病理改变为两侧肾脏体积对称性缩小,色泽苍白,质地变硬,表面呈弥漫细颗粒状,切面皮质明显变薄,皮髓质纹理和交界不清,小动脉壁增厚变硬,口哆开;镜下大部分肾单位纤维化和玻璃样变,所属的肾小管萎缩消失,纤维组织增生。残存的肾单位代偿性肥大,由于大部分肾组织纤维化并发生收缩,而另一部分肾组织代偿性肥大而向表面突出,形成肾脏表面所见的细颗粒。
16.膜性肾病:
解:
  以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外侧大量免疫复合物沉积,继而引起毛细血管基底膜弥漫、均匀一致的增厚为主要特征。电镜观:上皮下有大量电子致密物的沉积,基底膜有。钉突"形成;肉眼观:两侧肾脏体积肿大,色苍白,称“大白肾”;临床表现常为肾病综合征。
17.膜性肾病:
解:
  又称轻微病变性肾小球肾炎,主要特点是光镜下肾小球无显著病变或病变轻微,肾小管上皮细胞内有大量脂质沉积,故又称脂性肾病。电镜下:肾小球上皮细胞足突广泛融合或消失。肉眼观:肾肿胀,体积增大,色苍白,切面可见黄色条纹;临床主要表现为肾病综合征,儿童多见。
18.肾盂肾炎:
解:
  是一种由细菌引起的,主要累及肾盂、肾盏粘膜和肾间质的化脓性炎症。致病菌主要为肠道革兰阴性菌,感染途径多为上行性感染,其次为血源性感染,临床表现常有发热、腰部酸痛、脓尿、血尿、蛋白尿和管型尿,以及膀胱尿道刺激症状,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
19.尿毒症:
解:
  肾功能严重障碍时因代谢产物在体内的过度滞留而引起的自身中毒,引起全身各系统,包括胃肠道、神经内分泌、呼吸、心血管、皮肤、骨韶等继发性病变,出现一系列临床表现和血液生化异常,即为尿毒症。
20.肾单位:
解:
  是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由肾小球和肾小管组成。
21.肾小球滤过膜:
解:
  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基底膜和肾球囊脏层上皮细胞三者共同组成的具有滤过作用的膜,称之肾小球滤过膜。
 (二) 填空题    
1.引起肾病综合征的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成人中最常见的是 儿童中最常见的是
正确答案:
膜性肾小球肾炎 轻微病变性肾小球肾炎
2.肾小球的滤过屏障是由 组成 。
正确答案:
肾小球内皮细胞 肾小球基底膜 肾小球脏层上皮细胞
3.肾小球肾炎的免疫发病机制中免疫复合物形成类型有
正确答案:
原位免疫复合物型 循环免疫复合物型
4.肾小球肾炎免疫复合物的主要成分是 和 。
正确答案:
IgG C3
5.构成急性肾炎综合征的主要临床表现为
正确答案:
血尿 蛋白尿 水肿 高血压 少尿
6.构成肾病综合征的主要临床表现为
正确答案:
高度水肿 大量蛋白尿 高脂血症 低蛋白血症
7. 急性肾盂肾炎主要累及 炎症的性质为
正确答案:
肾盂肾盏粘膜 肾间质 急性化脓性炎
8.肾盂肾炎的感染途径有 感染途径不同致病菌也常常不同,常见的有
正确答案:
上行性 下行性 大肠杆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9.引起肾盂肾炎的常见诱因有
正确答案:
尿道完全或不完全阻塞 尿道粘膜损伤 膀恍输尿管反流
10.肾盂肾炎女性多见之原因在于女性特有的解剖生理特点:
正确答案:
女性尿道短且直,距阴道近,妊娠子宫可压迫两侧输尿管
 (三) 简答题    
1.肾小球肾炎的基本病变有哪些?
解:
  (1)细胞数增多:通常是指肾小球内有核细胞数增多,其中包括肾小球固有细胞(即内皮细胞、系膜细胞和上皮细胞)以及炎症细胞浸润(如中性白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2)基底膜增厚:在光镜下主要表现为毛细血管壁增厚,用PAS染色或银染可以显示。
  (3)硬化和玻璃样变:硬化和玻璃样变通常是肾小球系膜基质增多、基底膜增厚、新月体纤维化以及渗出物机化等病变发展的最终结果,并可导致肾小球毛细血管祥塌陷、管腔闭塞,进而使肾小球纤维化及玻璃样变。
  (4)坏死和炎性渗出:表现为血管壁纤维素样坏死,血浆蛋白渗出和积聚,及异常物质(淀粉样物质、脂质等)沉积。原尿中的蛋白质、红细胞等在肾小管内浓缩、凝聚,形成圆柱形团块,称为管型。其中常见有透明(蛋白)管型、红细胞管型、颗粒管型等。这些管型随尿排出后称为管型尿。
2.肾小球肾炎有哪些常见的临床综合征?表现如何?
解:
  (1)急性肾炎综合征:起病急,常突然出现血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少尿,肾小球滤过率降低。
  (2)快速进行性肾炎综合征:突发或渐进的血尿、蛋白尿、贫血以及骤起的快速进行性肾功能衰竭。
  (3)慢性肾炎综合征:起病慢,逐渐发展为慢性肾功能不全,伴有蛋白尿、血尿和高血压。
  (4)肾病综合征:临床上以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严重水肿、高脂血症和脂质尿为特征。
3.简述弥漫性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变特征。
解:
   参照本章要点,从肉眼观、光镜、电镜、免疫荧光检查四个方面解答。
4.简述弥漫性膜性肾炎肾小球病变的基本特征。
解:
  参照本章要点,从肉眼观、光镜、电镜、免疫荧光检查四个方面解答。
5.简述弥漫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的主要组织学改变。
解:
 (1)大量的肾单位荒芜,肾小球纤维化,玻璃样变,肾小球集中,相应肾小管萎缩消失。
  (2)残存的肾单位代偿性肥大,肾小球体积增大,肾小管扩张。
  (3)间质纤维组织增生,慢性炎细胞浸润。
  (4)小动脉内膜纤维性增厚伴玻璃样变。
6.试以病理变化解释急性肾炎综合征的产生机制。
解:
 (1)蛋白尿、血尿、管型尿:因肾小球毛细血管损伤,通透性增加所致。
  (2)少尿及氮质血症:肾小球毛细血管丛细胞增生肿胀及炎细胞浸润使毛细血管管腔狭窄,血流减少,滤过率下降。
  (3)水肿:是由水钠游留及变态反应引起的全身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所致。
  (4)高血压:主要是水钠游留所致。
7.简述慢性肾盂肾炎的主要组织学改变。
解:
  (I)肾盂粘膜增厚,大量慢性炎细胞浸润。
  (2)部分肾小管萎缩,纤维化,部分肾小管可见管型,似甲状腺滤泡。
  (3)肾小球周围纤维化,肾小球多萎缩,纤维化,玻璃样变。
  (4)间质大量慢性炎细胞浸润,纤维组织增生。
8.简述慢性肾盂肾炎的临床病理联系。
解:
 慢性肾盂肾炎临床表现有多尿、夜尿,晚期可有高血压、氮质血症和尿毒症。因肾小管首先累及且病变严重,故肾小管浓缩功能降低,病人出现多尿和夜尿;晚期肾单位破坏、纤维化和小血管硬化,肾组织缺血,肾素分泌增加,引起继发性高血压;大量肾组织破坏可引起氮质血症和尿毒症。
 (四) 论述题    
1.弥漫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肾脏缩小及表面颗粒是怎样形成的?它与哪些疾病引起的肾硬化相似?
解:
  在弥漫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时,大部分肾单位硬化,肾间质纤维组织明显增生,致肾脏体积缩小,质地变硬。又由于大量肾小球发生纤维化和玻璃样变,肾小球相对集中,所属的肾小管也萎缩消失,为纤维组织所取代。这部分纤维化的肾组织发生收缩致肾表面凹陷;而另一部分残存的肾单位发生代偿性肥大,表现为肾小球体积增大、肾小管扩张,故这部分肾组织向表面突出,形成肾脏表面所见的细颗粒状。具有这种改变的肾脏称为颗粒性固缩肾。类似的改变还可见于由高血压病引起的原发性颗粒性固缩肾。一旦病变进入晚期,肾脏所有组织结构,包括肾小球、肾小管、间质和血管的改变,与因血管(如高血压肾)和间质病变(如慢性间质性肾炎)引起的硬化难以鉴别,其表现均为大量肾单位毁损、间质纤维组织增生和慢性炎细胞浸润、血管内膜纤维化及玻璃样变。
2. 弥漫性新月体性肾炎的病变特征有哪些?试以病理变化解释其临床表现。
解:
 弥漫性新月体性肾炎的特征性病变为弥漫性肾小球大量新月体形成。新月体早期是由肾球囊壁层上皮细胞增生和单核细胞浸润所形成的细胞性新月体,以后由纤维组织代替上皮细胞形成纤维性新月体,最终使肾小球纤维化,玻璃样变性。肾小球毛细血管丛常见纤维素样坏死和出血。电镜下可见基底膜局灶性断裂或缺损。临床上表现为快速进行性肾炎综合征,即起病急、进展快、少尿或无尿、伴血尿或蛋白尿、氮质血症及快速进行性肾功能不全。由于肾小球毛细血管纤维素样坏死,基底膜缺损和缺血,故血尿明 显。蛋白尿较轻。由于大量新月体形成,使肾小球闭塞,导致肾小球滤过率明显下降,而肾小管吸收功能尚正常,使临床上少尿、无尿,代谢产物在体内游留,而引起氮质血症。患者有高血压是由于水钠游留,血容量增加,以及由于新月体压迫毛细血管丛,致使肾小球缺血,通过肾素- 血管紧张素系统的协同作用所致。由于病变广泛,使大量代谢产物在体内堆积,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最后导致肾功能衰竭。
3.急性肾小球肾炎与急性肾盂肾炎的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有何不同?
解:
  急性肾小球肾炎和急性肾盂肾炎的发病机制不同:前者是变态反应性炎症,后者是细菌直接感染。病理变化不同,前者病变呈弥漫性,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系膜细胞增生伴申性白细胞浸润。电镜下可见上皮下有“驼峰”状电子致密物沉积,免疫荧光检查为颗粒状荧光反应,沿毛细血管分布,主要为IgG和C3。肉眼观呈“大红肾”或“蚤咬肾”。后者为肾间质化脓性炎,伴脓肿形成,肾小管坏死,肾盂粘膜充血水肿,表面化脓。肉眼观肾体积正常或稍肿大、充血,表面可见多个大小不等黄色隆起的脓肿,病灶周围有充血出血带。切面肾盂、肾盏内积脓。临床表现不同:前者为急性肾炎综合征,后者为全身中毒症状、局部症状(包括膀恍尿道刺激症状)、尿液的改变。
4.慢性肾炎综合征是如何产生的?
解:
  慢性肾炎综合征是弥慢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的主要临床表现,病人表现为进行性贫血、衰弱、多尿、夜尿、等渗或低渗尿、高血压、氮质血症和尿毒症,出现慢性肾功能衰竭。病理基础是终末期肾所具有的肾单位、肾血管和肾间质的病变。①尿液的改变:多尿、夜尿、等渗或低渗尿的发生主要是因大量肾单位破坏,血流通道减少,血液只能通过部分代偿的肾单位,致使滤过速度增快,而肾小管再吸收能力有限,水分不能被大量吸收所致。蛋白尿、血尿、管型尿不如早期明显,水肿也不明显,是因为肾单位破坏,功能丧失,血流无法通过,故蛋白质无法漏出,残存肾单位相对正常,血浆蛋白漏出少。②高血压:因大量肾单位纤维化使肾组织严重缺血,肾素分泌增加所致。高血压所引起的细、小动脉硬化可进一步加重肾缺血,使血压长期维持于高水平,进而还可引起左心室肥大,甚至导致左心衰竭。③贫血:其形成原因为促红细胞生成素分泌不足以及大量代谢产物在血液内积聚,抑制骨髓造血或促进溶血。④氮质血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