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小结 |
本章主要介绍了消化系统的一些常见病多发病包括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及消化系统常见恶性肿瘤。每个疾病各有特点。其中胃部的炎症通常包括急性胃炎和慢性胃炎。慢性胃炎更为重要。慢性胃炎的病因不完全清楚,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在胃炎的发病中越发重要。慢性胃炎包括浅表性、萎缩性、肥厚性及疣状胃炎。萎缩性胃炎的特点是固有腺体萎缩、慢性炎细胞浸润及肠上皮化生或异型增生。 慢性消化性溃疡主要发生在胃窦部或十二指肠球部。主要病因是高酸幽门螺旋菌感染十二指肠返流吸烟和遗传因素导致粘膜防御功能受损。慢性溃疡直径通常<2cm,边缘整齐状如刀切镜下溃疡底部从内到外由渗出层坏死层肉芽组织层及瘢痕组织组成,消化性溃疡的并发症有出血、穿孔、幽门梗阻、癌变。 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细胞发生变性、坏死为主要特征的炎症。肝炎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目前已证实了的肝炎病毒有甲、乙、丙、丁、戊、己、庚七型,引起的肝炎分别称为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己型、庚型肝炎。在我国以甲型和乙型肝炎为多见。不同的肝炎病毒引起的肝炎其肝细胞的基本病理变化是相同的,主要表现为肝细胞的变性、坏死及其他的炎症反应。包括肝细胞变性(肝细胞水肿、嗜酸性变及脂肪变性),肝细胞死亡有肝细胞凋亡、肝细胞坏死(点状坏死、碎片状坏死、桥接坏死及大片状坏死),炎细胞浸润,肝细胞、Kupffer细胞间叶细胞及成纤维细胞再生。 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肝脏疾病。反复(或持久)的、弥漫性的肝细胞坏死以及随之而发生的肝细胞结节状再生和纤维结缔组织增生,使肝脏的结构发生改变。肝脏变形,质地变硬,故称“肝硬变”。肝内发生弥漫性的纤维组织增生,增生的胶原纤维来源主要有两种情况:1.由坏死区增生的纤维母细胞、贮脂细胞(Ito cell)合成,2.较大面积的肝细胞坏死(如桥接坏死或亚急性重型肝炎中的大块、亚大块坏死)发生后,局部网状纤维支架塌陷、网状纤维融合而形成胶原纤维(胶原化)。早期增生的纤维组织呈不连续的条索状,当病因去除后尚有酶解吸收的可能性,病变进一步发展,条索状的纤维组织不断延伸,形成纤维分隔,分割、包绕残存的肝小叶和再生的肝细胞团(图7-5)。这种周围包绕了纤维组织的再生肝细胞团(再生结节)称为“假小叶”。 临床主要表现为门静脉高压和肝功能不全。 消化管道的恶性肿瘤我国恶性肿瘤中发病率最高的。其中最常见的是胃癌、食管癌和大肠癌,其死亡率在我国九大“重点防治恶性肿瘤”中的排名分别占第一位、第二位和第六位。消化管道的恶性肿瘤常发生于消化管道的解剖狭窄部。食管癌以中段最为常见;胃癌多发生于胃窦部近幽门处,以小弯侧多见;大肠癌多见于直肠和乙状直肠。肉眼观,消化管道的恶性肿瘤肉眼所见与其生长方式有关,包括蕈伞型、息肉型或隆起型;溃疡型和缩窄型。镜下观,大多数消化管道恶性肿瘤的组织学起源为消化管道的粘膜上皮和腺上皮,因此腺癌最多见,约占90%以上,其次为鳞状细胞癌,约占5%左右,主要发生于食管中、上段及肛门附近有鳞状上皮被覆的地方。消化管道的恶性肿瘤可沿淋巴管转移至相应所属淋巴结,有时也会发生跳跃式转移,常引起左锁骨上淋巴结的跳跃式转移。晚期常发生血道转移,转移到肝脏和肺。也可于腹膜或腹腔脏器形成种植性转移,常引起腹腔内浆液性血性积液(血性腹水),腹水中常可查到脱落的癌细胞,如:胃的粘液性腺癌浸润至浆膜层后,癌细胞脱落种植于卵巢上,引起卵巢的种植转移性粘液癌,称“克鲁根勃瘤”。消化管道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早期手术对患者的预后有极重要的影响。 原发性性肝癌(primary hepatic carcinoma)是指由肝细胞或肝内胆管上皮起源的恶性肿瘤。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肝癌肿瘤结节的大小对预后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据此,将肝癌分为早期肝癌和晚期肝癌。1.早期肝癌 早期肝癌又称“小肝癌”,是指肿瘤体积小,直径在3厘米以下,不超过两个瘤结节的肝癌。早期肝癌瘤结节呈球状或分叶状,质地较软,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切面出血坏死不明显。中、晚期肝癌 根据肿瘤结节大小和分布不同可分成三型:巨块型、多结节性及弥漫型。镜下以肝细胞性肝癌最多见。
|